他们,时常游走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穿梭于河园林湖,他们的手机相册里存满了污水、垃圾堆、路灯、栏杆、下水道、井盖、盲道的照片,他们的浏览记录里,从国家标准到法律法规,已经列了满满几十页。他们,就是常州市天宁区检察院“益家”公益诉讼团队。

“公益诉讼是一项需要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工作。”分管检察长李小中常常这样跟“益家”团队的干警说。公益诉讼是服务大局、保障民生的重要检察手段之一,这就要求公益诉讼干警们既要在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上“致广大”,又要在知行合一的落实执行中“尽精微”。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做自己的大事,就是这个团队工作的基本准则和长期遵循。


(相关资料图)

在执行工作的公益诉讼干警们

推动落实长效管护机制,让健身器材不再“带病服役”

2021年底,“益家”公益诉讼团队开展了体育设施安全公益诉讼专项活动,走访调查了辖区内数千套健身器材的使用管护情况,发现一些健身器材严重破损锈蚀,随时有断裂倒地的风险;一些健身器材无产品标志,无法判断安装日期和安全使用年限等信息;一些健身器材超过安全使用年限仍在“超期服役”等。

针对专项活动中发现的问题,“益家”团队撰写体育器材调研专项分析报告,与属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最终制发了检察建议,建议加强对体育器材的统一管理,消除安全隐患。属地政府和职能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积极履行职责,联合开展专项行动,对辖区体育器材进行安全“体检”。对严重破损锈蚀和“超期服役”的体育器材立即拆除,拟定计划重新投放;对没有产品标志的体育器材及时办理“身份证”,让健身器材“持证上岗”;对身份信息不全的体育器材及时进行完善。通过联合整治,890套“问题健身器材”得到改造升级,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此外,属地政府和职能部门还进一步明确了权责,制定日常使用管理制度,形成了健身器材长效管护机制。

对公共场所健身等公共设施进行现场查看

推进窨井盖安全管理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脚下安全

近年来,“井盖吃人”惨剧频发,成了城市治理的一道顽疾,而“四号检察建议”的出台,则为治愈这一顽疾开出了良方。为进一步推动“四号检察建议”落地见效,“益家”团队推动内外一盘棋,打出了保障群众脚下安全“组合拳”。

对内一体化发挥检察职能,横向联动刑事检察部门共同推进窨井盖管理工作。对外强化线索摸排,综合运用公益损害观察员、网格员,使用网格平台等多种措施进行查找窨井盖破损、松动、下沉等情形线索,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诉前磋商,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6份。通过一系列活动的稳妥开展,“益家”团队累计推动解决窨井盖问题172处,有效消除了公共安全隐患,守住了“小井盖”背后的“大民生”。

益家”公益诉讼团队开展无障碍设施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

开展无障碍设施专项治理,护航视障人群自主出行

盲道是视障人群的眼睛,其畅通与否体现着一个城市的人文关怀,而盲道被共享单车、私家车、电线杆、路障等“占道”的现象却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为此,“益家”公益诉讼团队开展了无障碍设施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通过实地查勘,“益家”的检察官们发现除了盲道被挤占的问题,还存在某些公用设施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如某些路段配电箱、铁路限高杆、拆迁工地围挡紧贴盲道、井盖铺设不规范等,都影响了盲道的正常使用,为视障人群出行带来了安全隐患。

为了让“忙道”回归“盲道”,不让恐惧和担忧阻挡视障人群感受世界的脚步,“益家”公益诉讼团队以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的方式推动天宁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专项治理活动,一方面规划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在盲道周围架设阻车护栏,对破损盲道进行修复,另一方面加大对侵占盲道行为的处罚力度,并组织志愿者走上街头进行劝导宣传,有效改善了视障人士出行交通环境。

“益家”团队将持续以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为着力点,以公益诉讼能动司法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忠诚履职保障民生福祉,致广尽微守护美好生活。

(李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