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2022,就要说再见了。此刻,你会如何形容这一年?

今日起,红星新闻、成都发布共同推出年终策划报道——“回眸那束光”,重温过去这一年来成都这座城市里令人难忘的人和事。他们是危急关头奋不顾身的救人英雄;是与病毒无数次过招的病毒捕手;是用脚步丈量公园城市的跑者;是24小时与千万市民保持通话的一群人;是构筑航天硬核科技的科创精英;是守护天府粮仓的农民工匠……


【资料图】

他们英勇、果敢、质朴、灵动;他们创新、务实、尽职、奉献。他们如一束光,温暖记忆,照亮前路。

——————————

4分54秒,一段手机录像,记录下一场惊心动魄的紧急救援。

2022年6月18日早晨,一辆白色厢式货车,在成都三环路金牛立交至交大立交内侧主道,冲上绿化带,与一根监控电线杆相撞。司机被困,车辆很快冒烟起火,情况危急。

紧要关头,过往的车辆一辆辆停下,施救的人们一个接一个地向浓烟四起的事故车跑去,灭火器从各个方向传递而来……众人合力之下,司机最终成功得救。

这是陌生人给予陌生人的友善,是危机时刻的英勇挺身,也是拯救生命的团结一致。

半年过去,这些“救火英雄”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近日,红星新闻记者找到了其中几位救援者,听听他们的故事……

▲6月18日,成都三环路,群众救下货车司机现场

生死营救

2022年6月18日早晨,早高峰车流中,一辆白色厢式货车失控冲上成都三环路主道绿化带。车头因撞击变形,驾驶员腿部、胸部受伤,被困驾驶室内。

危险随即到来——火苗从货车底部窜出,浓烟快速向上升腾,迅速将整个车头裹住。

救援争分夺秒。一段远处的手机录像视频,记录了这不到5分钟的生死营救:

一名黑衣男子快速上前,在浓烟中第一时间扒开车门,将身体探入驾驶室,试图将驾驶员拉出车外。远处,多辆途经的车辆陆续停下,人们拎着灭火器一路小跑。车越停越多,人越聚越多……

这名黑衣男子,正是46岁的货运司机谢辉。他的工作地点在万贯五金机电城,这里东接沙湾路西延线,西傍茶店子路,北依三环路,南靠金府路,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五金机电交易基地。靠着拉货,他承担着一家老小的生活开支。

最先是一声巨响引起了他的注意,随后是腾起的黑烟,而最重要的是一句路人的话——“司机好像还没下来”!

“不好,快去看看!”谢辉一声呼喊,几个好友跟着他一齐冲向了事故现场。“车子起火了,驾驶员又卡住了出不来。”谢辉扒开了车门,但始终挪不动司机。而此时,车底的火越来越大,黑烟也越来越浓。

这时,谢辉身后,更多的救援者汇集而来。灭火器也迅速从远处接力送达。58岁的杜光俊就是其中一员。他是三环路紧邻的一家厂房的安保人员,出于职业敏感,他顺手拎着两个6公斤的大型灭火器一路小跑赶到了现场。“一个我自己来,另一个交给了一位不认识的年轻人。”

灭火器发挥了作用——几个人奋力将火势尽可能地压制住,为营救驾驶员争取了时间。

加入救援的人还在增加。已经驶过现场的车子里,魏海峰招呼朋友赶紧停车,“靠边靠边,我下去看看!”接着狂奔百米,加入到营救队伍中。

一群人相互配合,灭火,徒手撑开变形的驾驶室,奋力拖拽被困司机……终于,迎来生机。变形的驾驶室被拉开了一条缝隙,被困司机被顺利拉出。

那段路人拍摄的影像里,司机脱困的同时,在噼啪作响的燃爆声中,火势快速覆盖了车头。

因为“得到过”,所以义无反顾

救援的视频在网络热传。人们紧张,“手心都出汗了”;庆幸,“总算成功了”;感动,“成都人永远不得虚!”

这是陌生人给予陌生人的友善,是危急时刻的英勇挺身,也是拯救生命的团结一致。

这个冬天,红星新闻记者找到了谢辉。对他来说,那短短的四分多钟,已成为整个2022年最难忘的时刻。“我不想说是因为我们,他(驾驶员)得救了,而是即便没有我们,也会有其他的人加入进来,他依然会得救,但很高兴自己出了一份力。”

这次救人后,谢辉曾在心里问过自己,为什么当时就直接冲过去了?很快他得到了答案——因为“得到过”,所以义无反顾。

▲谢辉

谢辉告诉记者,早在十几年前一个跑车的凌晨,自己也曾遭遇车祸,一位路边执勤的安保大哥第一时间冲上来帮助自己。“他向我伸出援手这事,我记了十几年。”

也是在一个夜晚,两年前,在重庆跑车途中车辆抛锚,进退两难之时,有一位好心人为他送上了一碗热饭。“只是当时忘记了留对方的联系方式”,这事让他遗憾了很久。

“因为自己得到过帮助,所以当别人有需要时,自己也会伸以援手。”谢辉说。

还有两年,杜光俊就将退休。救人事件后,家人在视频中发现了他的身影。家人为他点赞,也为他担忧,“这么大年纪了,伤着自己,帮了‘倒忙’咋办?”

“咋可能!”杜光俊不服老,“如果当时没有出手,良心肯定过意不去的。”只是,他并未告诉家人,自己在救援中扭伤了腰,休养了好一阵才恢复。

他还是个低调喜静的人。他工作的厂房,多数时候外人到访得不多。而救人后的那几天,厂房的门时常被人敲响,“不少是来采访的”,但他全部拒绝了。

▲杜光俊

魏海峰年龄较小,37岁。那天他本计划跟朋友一起出门游玩。车辆驶过事故现场,看着后视镜里不妙的情形,他连声喊朋友靠边停车。接着,跑了过去。

“我的爷爷是军人,从小我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尽量帮助他人。”魏海峰说,“在看到他人遇到危险需要救助时,自己一定会行动起来,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种信念。”

早在2008年时,刚刚大学毕业的魏海峰就参与过抗震救灾。“我们两个小伙子,每人背三四十斤的通讯设备前往灾区,由于路途遥远,路也不好走,整个过程非常艰辛。”在这个过程中,魏海峰等人也曾得到同行的抗震救灾人士的帮助,“你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这是个正向的循环。”

“以后遇到这种事,肯定还是会上的。危难之时伸把手,是很多人再正常不过的反应。”魏海峰说。

▲魏海峰

没想到在“奔六”的年纪里,做了一件自己最值得骄傲的事

浓烟让魏海峰和谢辉的鼻腔难受了好几天。不过,比起成功营救,这都不算什么。

谢辉是资阳人,来到成都多年。多年来,他和他的货车奔走在各地,有时还会出省。五金机电城是他近年来的一个“据点”,这里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交易,运输的订单自然也离不了。他会在每天7点起床到机电城等活、装车、运输,有时客户要求得急切,凌晨三四点都还在路上奔波。

跟不少货车师傅一样,谢辉拉货的收入就是家中主要的经济来源。救人后,他的生活也快速回归到了日常——等活、装车、运输。但这一英勇善举还是让他很长一段时间成了附近的“名人”,不少车友围着他想听一听当时的过程,听到激动处,不少人还会分享各自以前货运路上遇到过的事情。

为他点赞的,还有家里人。长期在外,早出晚归,谢辉陪伴孩子的时间并不多,这次女儿对他竖起大拇指,“为我骄傲,我也为她骄傲,她读书很刻苦,要考研了,希望我做的一切都能为她积累好福气。”

很长一段时间,魏海峰也成了身边人关注的焦点。那段时间,很多亲友给魏海峰打来电话,说在网上刷到他们救人的视频了,“当时很多人都来问,我自己才上网去看,原来被很多媒体报道,我觉得很不好意思,毕竟是不足挂齿的小事。”

魏海峰所说的媒体报道,实际上已经是事发后近一个月的事了。为表彰善举,成都市金牛区委政法委曾在事后通过多方协查、走访核实,找到了其中的11名救援人员,并在7月上旬授予他们“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魏海峰和谢辉等人都在其中。

▲表彰大会现场

另一件让魏海峰觉得自豪的事是两个儿子的肯定,“他们一天到晚学着新闻里,叫爸爸是英雄。”魏海峰其实并不真觉得自己是英雄,但能够给孩子做个榜样,也是很好的。

还有杜光俊,他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最小的孩子今年也大学毕业了。虽然孩子们口中说着担心,但心里依然佩服自己的父亲。“从他们说话的语气和情绪就可以体会到。”杜光俊说,本以为此生就要这般平平无奇地度过,没想到在“奔六”的年纪里,做了一件自己最值得骄傲的事。

回归平淡,愿2023依然不留遗憾

一个普通的早晨,一群平凡的人,因为路上遇到的一桩车祸聚在一起,一起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接力。

半年以来,魏海峰每次想起救人的过程,心中都热血澎湃。在子女教育方面,他身体力行地做出了榜样。当然,教导两个年幼的儿子时他也格外强调,遇到这种事情,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

他是一名保险公司的职员,每天早上7点多出门上班,晚上9点多归家,每周一般只在周日休息一天。而这样的日子并未随着救人而发生改变。“生活就是这样,日子还会继续,原有的生活轨迹还是会照常,救人只是一个‘音符’。”

“希望2023年的自己依然不留遗憾,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把助人为乐的精神传承下去。”魏海峰说。

谢辉还是那个一早就出门等活的人。“一家老小,生活不能只靠这些身外的点点名声。”但那次救人也还是为他提了醒,“我也是跑车的,出门在外,车辆的状态一定要检查好,也要更加注意安全。”

“平凡”“英雄”,按照新华字典里的释义,这两个词相去甚远。但是,很难再有其他字眼可以更贴切地描述这场紧急救援——

所谓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

谢辉、魏海峰、杜光俊就是这样的人。他们身旁,参与那场紧急救援的所有人都是这样的人。城市因他们而灿烂,点点微光,汇聚星河,这是一幅动人的画面,更是一座城市的文明力量。

红星新闻记者 戴佳佳 摄影记者 陶轲 部分图据受访者

编辑:葛泓雨 责编:董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