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李怀柱53岁了,是建龙西林钢铁有限公司轧钢高级工程师。他在工作上的拼劲让很多年轻人汗颜——开例会处理疑难技术问题、组织创新类工作、查资料、画图纸、建模型、带徒弟、每天要保证2个小时的时间走生产现场……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投身冶金工作31年,李怀柱不懈地学习钻研、敢于创新,早已成为轧钢领域的行家能手。李怀柱每天要保证2个小时的时间走生产现场勤奋点燃创新火花“我真的适合这一行吗?”1991年,大学生李怀柱被分配到伊春市西林钢铁厂轧钢车间的第一年,经常陷入自我怀疑中。每次上班前,他都要给自己做一轮“心理建设”。一年后,转机来了。厂内选拔技术员,李怀柱脱颖而出,从工人岗转到技术岗。优化带肋钢筋成品孔尺寸机会留给有心人。在轧钢车间工作时,李怀柱发现粗轧一架前翻钢稳定较差、安全风险大。这也为他后来参与技术改革找准了突破口。经过李怀柱一年多的努力,粗轧一架翻钢改造项目顺利完成,极大降低了岗位的危险性和劳动量。“再去车间时,工人师傅们抢着给我递烟、点火。”看到同事们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李怀柱丢失的自信心回来了,隐藏的才华被逐渐激活了。李怀柱认为,创新不仅仅是文化和知识的积累,对专业的热爱不可或缺。可以说,兴趣激发了他的工作热情、勤奋点燃了他的创新火花。多项创新技术让“老字号”焕发新生机31年来,李怀柱在工作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专业岗位上发挥出突出的贡献,让“老字号”产线焕发新生机。1998年,他对Ф25mm轧制工艺发起攻关。改造后的产品质量超过国家标准要求,成为西钢代表规格、拳头产品。成材率是轧钢工序最为关键性的硬指标,占据轧制成本85%以上。2000年,在国内没有可参照先例的情况下,李怀柱通过对全过程的分析,对“一火成材”生产工艺进行创新,提出解决方案。新工艺平均提高成材率1.1%,变废为宝累计多产钢材2万余吨,增加效益2000余万元。检查轧制工艺参数长期以来,钢铁行业都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如何通过技术研发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一直是李怀柱聚焦的课题。2004年,在多段集中换向双蓄热式烧嘴加热炉的研究与应用项目中,他主持设计关键燃烧技术,累计创经济效益3769万元,对于推动龙江钢铁联合企业优化工艺结构、提高钢材产品市场竞争力、改善环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该项目获得伊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回顾创新之路,李怀柱最满意的,是今年初春刚完成的“双高棒热机轧制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目前小规格钢筋多采用多线切分配合裙板制动上冷床普棒工艺生产。但这种工艺存在不足,制约了钢筋的高品质、高效率、低消耗、低成本生产。李怀柱创新提出采用热机轧制技术结合双高棒工艺,使钢轧工序成本每吨降低60元。建龙西钢采用双高棒热机轧制技术,融合智能制造设计,新建轧钢生产线,于今年3月顺利投产,建设成为一条精品性工程、标志性产线。多年来,他先后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伊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创新杯”竞赛创新能手、两个项目获黑龙江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与同事们交流工作心怀感恩 创新未来谈到技术创新,李怀柱说,这是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结果。他说,通过生产车间的很多实际工作发现,轧钢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没有理论的生产活动是盲目的。分析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各个问题的本质,要分析其原理、分析规律性的问题。背后都离不开丰富的理论支撑。”李怀柱的家里、办公室里零散分布的100多本轧钢专业书籍。三十多年来,去外地出差,他几乎不逛景点,也很少找朋友们吃饭,而是直奔当地最大的图书馆,买专业书籍滋养自己。他用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创新精神,影响和带动着身边的人。“早上六点多,我到单位,他已经来了。晚上六点我下班回家,他还不走。晚上九、十点钟,我遇到技术问题给他发微信,他都是‘秒回’……”在徒弟迟欣宇眼里,师傅李怀柱是个不知疲惫的“钢铁侠”。“三维建模、Photoshop、李老师没有不会的,专业性特别强。”工艺工程师刘春去年刚来到厂里,是李怀柱的“迷弟”,“跟他一起工作,我学到很多东西。”在建龙西钢,创新是一种工作风气、一种习惯、一种自觉。李怀柱在调整各架轧机速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些话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现在,李怀柱正在和团队的小伙伴们研究设计新型材,向着更高的目标全力奋进。回首往昔,李怀柱最感慨的是,在他职业生涯中的“至暗时刻”,领导们的信任与支持和同事们的期待,给了他纠错的机会。这些年,他在业内小有名气,很多外地钢铁厂用高薪请他跳槽,他不为所动,“我在这里工作二三十年,建龙西钢就是我的家。”来源:龙头新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