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编外用人,是为了实现行政效能的最大化。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日前,哈尔滨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消息: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管理,按照《哈尔滨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方案》,从3月初起,集中力量和时间开展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

其中,市直机关编外用人原则上5年内精简完毕,每年精简不少于本单位编外用人员额的20%;市直事业单位编外用人结合职能调整情况及空编率适度精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事实上,这项规范工作在很多地方其实一直都在进行,谈不上是什么新现象。这次哈尔滨的清理规范行动之所以引发更多的关注,甚至被视为一种信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近期公布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到了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并明确地方党政机关人员编制精减工作,由各地结合实际研究确定。这个背景下,哈尔滨的做法很容易被看作是一种落实执行,被赋予了示范色彩。

其二,哈尔滨对编外用人的精简提出了量化目标,特别是“市直机关编外用人原则上5年内精简完毕,每年精简不少于本单位编外用人员额的20%”,这种看起来比较大的精简力度,放在当前的就业压力下,也引发了一些现实担心。

但结合各地及哈尔滨的具体方案来看,哈尔滨的行动实际仍是一项常规性操作,其信号意义和影响不必过于放大。

更重要的是,哈尔滨明确要精简的11类编外人员,如超出员额控制标准的编外用人和行业专职人员,临时性、阶段性工作已完成、合同已到期未再续聘的编外人员,主动离职、考核评估不适岗的编外人员等,实际都属于早就该被清理的。

因此,哈尔滨的方案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所谓看起来的“清理力度大”。而是主要体现在,清理规范比较全面,并细化了具体指标,给各方释放了明确预期,也利于避免过去一些地方这边清理,那边又继续扩增的情形。

同时,具体实施并不是一刀切,更不是一清了之。这些才是其他地方真正该借鉴的。另外,该方案或也呼应了当地的财政和人口现状,这种“因地制宜”也应是各地在清理规范编外用人上都该坚持的原则。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规范编外用人,是为了实现行政效能的最大化,绝不该完全等同于清理编外人员。

在这个意义上,衡量一个地方编外用人的规范程度,并不能只看它的编外用人规模,更要看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避免了“内耗”,提升了行政效能。据此而言,这项工作的实际成效,也需要继续观察。

□羽木(媒体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