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重庆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重庆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方案的目标是什么?有哪些建设特点?3月2日,在《重庆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解读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向霆向大家解读了《实施方案》的相关情况。

新闻发布会现场。陈沾弟 摄


【资料图】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理念,“无废”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一种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化、利用资源化和处置无害化,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据悉,到2025年,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机制基本建立,固体废物产生强度稳步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利用处置设施短板基本补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无废城市”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废弃农膜回收率90%以上,分类收运餐厨垃圾全量资源化利用,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建筑垃圾规范消纳率达到100%等;到2027年形成一批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成果,实现全域“无废城市”、数字化“无废城市”建设全国领先。

《实施方案》聚焦全域“无废城市”、数字化“无废城市”和川渝“无废城市”共建,聚焦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提出了“5+5+10”系统构建,即围绕工业、农业、建筑、生活、危险废物等5大领域,强化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全民行动等5大体系建设,实施强化顶层设计引领、深化源头减量措施、优化收运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水平等10项重点任务。具体有七个方面的特点:

着力在强化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固废领域的立法工作,“十四五”期间要制定出台重庆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土壤污染防治条例、邮政条例等;健全全市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机制和川渝共建机制。

着力在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上下功夫。突出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物源头减量—收运体系建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风险防控等生命周期各环节,对各领域主要工作措施,从制度、技术、市场、监管、融资等方面予以保障。

着力在强化创新改革上下功夫。重点包括深化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拓展危险废物转移种类,推动毗邻地区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共享;探索危险废物跨区域“点对点”豁免利用;探索“无废城市”建设投融资试点;探索制定城镇生活垃圾处置征收管理办法等。

着力在强化川渝共建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川渝两地“无废城市”共建机制,加强成渝地区废弃物综合利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协作;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打造汽车产业集群;推进川渝两地“无废集团”建设;推动中心城区与成都市“双核”无废联动,强化四川省广安市融入重庆都市圈无废共建,联合推动高竹新区无废建设等。

着力在打造标志性成果方面下功夫。推进24个静脉产业园建设,“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渝北、璧山、潼南等3个综合型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一批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工程、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快秀山、城口、酉阳锰污染整治和石柱铅锌矿污染整治,推进绿色转型发展。以璧山、永川、两江新区等为重点,持续完善汽车循环产业链。提高磷石膏、钛石膏、赤泥、飞灰、废盐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着力在强化数字“无废城市”成效评估上下功夫。制定重庆市“无废城市”建设成效绩效评估指南,对部门和区县“无废城市”建设现状及成效进行量化评估,定期发布“无废指数”,逐步实现数字化无废;发挥专家组及市级部门作用,强化对区县的技术帮扶,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取得实效。

着力在强化全民共建上下功夫。将“无废城市”建设宣传融入到工业、农业、建筑、生活等领域日常宣传中,以“无废城市川渝共建”为主题,征集发布宣传LOGO及宣传语。制定重庆市“无废城市细胞”建设技术指南,打造一批特色“无废城市细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