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曾佰龙 通讯员 朱绍阳 伍宇鸿
邵阳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梅溪嘉园社区广场,居民有的在散步,有的在聊天,有的哼着小曲:“感谢政府感谢党,易地搬迁住新房;就业增收产业多,美好生活奔小康……”
【资料图】
8月24日,记者走进邵阳市多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见到一幅幅安居乐业的画面。
脱贫攻坚战中,邵阳是我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最重的市州之一,该市共建成集中安置点241个、安置住房23698套,集中安置50771人,集中安置占比56.7%,搬迁户搬进新居圆了新家园梦。如今,搬迁户家家住上了新房,户户过上了小康生活,成功破解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局。
安居,村民变为居民
邵阳县长乐乡塔桥联合安置点脱贫户杨文武,生平第一次住进新房,一家人正忙着装饰客厅,“我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新楼房。”杨文武说。该市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选址上,严格遵循规划先行、项目带动、产业支撑、基础扎实、稳定发展的思路,主要选择人口聚集、配套完善、有产业基础的工业区或旅游区安置,实行社区化管理。杨文武从村民变成了居民。
村民变成居民,不只是“挪个窝”。该市241安置点,有129个建立了图书室,99个建立了老年人活动中心,103个建立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172个修建了文体活动广场,还有学校、医疗卫生室等,直接受益群众5499户22310人。
安置点成立了社区居委会和专门业主管委会,进行社区化管理,推行楼栋长制,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配套建设社区警务室、党(团)建工作室,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2个,成立广场舞协会104个、红白喜事理事会104个,让搬迁群众和社区居民的生活一个样。洞口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的李建红,已经适应了新生活,他就近在一家企业上班,下班后和新邻居们有说有笑,还一起跳广场舞。
就业,转身成了产业工人或老板
新邵县严塘镇白水洞安置点,33幢别墅式安置房整齐排列,与周边美景融为一体,引不少游客在此游玩。安置点居民李建平瞅准商机,开“农家乐”当老板,“从大山里搬出来,靠做餐饮,收入翻了好几番。”李建平笑着说。该安置点126户搬迁户住在“风景里”,吃上“旅游饭”,过着连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
该市把产业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发展的基础,将就业作为发展的关键。他们紧紧依托帮扶车间带动就业。一方面优先供给扶贫车间用地、优先保障帮扶车间配套、优先给予帮扶车间申报项目奖补;一方面确保优先接收搬迁户务工、确保搬迁户务工及时获得薪酬、确保不随意解雇搬迁户,企业在安置点周边“安营扎寨”,搬迁户在企业乐业兴业。该市共建成搬迁点就业帮扶车间162家,引入企业156家,带动搬迁群众就业6051人。新宁县回龙寺镇光华村安置小区刘婷说:“现在安置小区的腾富扶贫车间上班,离家近,照顾老人、小孩很方便,每月还能挣3000多元。”
该市的1个国家级园区和10个省级园区,共吸纳搬迁群众就业4692人,不少搬迁群众正在变身产业工人。武冈市湾头桥镇搬迁安置户邓梅菊怎么也没有想到,花甲之年还能有“班”上。她在武冈市湾头桥镇善星电子厂找了一份工作,“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让我住上好房子,挣到‘红票子’,过上好日子。”邓梅菊说。
观念,“等靠要”变成“主动干”
“当了20多年的农民,只会种地,其他的干不了。”今年50岁的左银是邵阳县九公桥镇易地扶贫搬迁户,3年前刚搬迁到安置点时,他一心盼着政府发钱。在当地干部鼓励下,他报名参加技能培训班,掌握刮腻子技术,到处揽活儿干。“我自己一年可以赚十几万元,还带领其他搬迁户一起致富。”左银说。
该市针对部分搬迁群众就业意愿不强、内生动力不足、致富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等问题,开展“创业模范”“文明家庭”“勤劳致富”“遵纪守法”等评选活动,弘扬崇尚劳动、鄙视懒惰、劳动创造幸福的社会风尚。与此同时,该市构建易地扶贫搬迁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累计免费培训1.6万人次,培养想就业、有技能、守纪律的搬迁劳动力群体。
该市党员干部深入开展走访行动,与搬迁群众谈心谈话1.9万人次,既扶智也扶志,引导搬迁群众转变“等靠要”观念,激发就业创业的内生动力。如今,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下,当地搬迁群众都在争当脱贫致富“领头羊”和乡村振兴“排头兵”。
从偏僻贫瘠的土地到安居乐业的家园,从穷困滋生的崎岖山路到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邵阳市8.9万多“新居民”,正走上一条致富康庄大道。“搬得出,只是第一步;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才是关键。”邵阳市委书记严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