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畹町仁慈医院在创办之初就定下规矩:先治病后交钱。这个传统保留至今
(资料图)
◇今年是沈坤辞去公职扎根边境一线行医的第31年。31年来,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沈坤始终践行一腔赤诚服务两国边民的初心
沈坤(左)与同事交流患者病情(2023 年 7 月 25日摄) 受访者供图
一身白大褂,身板挺直,走起路来脚步轻快。畹町仁慈医院院长沈坤73岁了,仍坚持每天查房。
沈坤对一些重症监护病人更是倾尽心力。很多人因此跟他处成了朋友,喊他“沈大爹”“沈大哥”。
沈坤是畹町仁慈医院的创办者。这所医院地处中缅边境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畹町镇,服务人群覆盖两国众多边民。
今年是沈坤辞去公职扎根边境一线行医的第31年。31年来,沈坤和同事们克服重重困难,为守护边民生命健康作贡献。
先看病后交钱
65岁的杨生吉老人,在医生黄高宏搀扶下,从病床上缓缓起身,走向卫生间。
今年2月,患有颈部淋巴结恶性肿瘤的杨生吉,因家中无人照料,被人送到畹町仁慈医院住院治疗。
考虑到老人的情况,医院不仅为他安排了主治医生,还专门抽出几名职工轮流照料。
黄高宏就是其中一位。在黄高宏看来:“老人不容易,我们能做的更多是关怀和陪伴。”
杨生吉在畹町仁慈医院获得善待并非偶然。沈坤在医院创办之初就定下规矩:先治病后交钱。这个传统保留至今。对一些有特殊困难的群众,很多费用医院也是能免则免。
畹町与缅甸山水相连。畹町仁慈医院的患者除来自瑞丽、盈江、梁河、芒市、陇川等40多个周边城镇,还有不少来自木姐、九谷、南坎、腊戌、曼德勒等30多个缅甸城镇。
沈坤救治的第一个缅甸患者,是一位患有严重肺部感染的老人,咳嗽很厉害。沈坤回忆,老人呼吸很弱,脸色铁青,意识出现模糊。他和同事当即开展抢救,捡回老人一条命。
沈坤还救治过一位被竹竿捅破臀部的缅籍小女孩。沈坤记得小女孩送来时已是下午6点多,且因失血过多,小女孩肚子变得很大。沈坤和同事们当即为其手术,手术耗时十多个小时。“后来小女孩恢复不错,也结婚了。”沈坤说。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至2016年,畹町仁慈医院接诊患者17万余人次,其中危重病人超过3000人次,境外就诊人数占40%。
畹町仁慈医院这所地处中缅边境线上的医院,也因此被中缅边民亲切地称为“胞波(缅语音译,意为同胞兄弟)医院”。
为了一句承诺
沈坤自幼在昆明长大。
他第一次到访边城畹町是1992年。当时的他正担任昆明市延安医院危重病科副主任。
“很热闹,做生意的比较多,但与之不相称的是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卫生院没有像样的医疗仪器。”这是畹町给沈坤留下的第一印象。
为了缓解畹町群众看病就医的困难,当地提出能否支援畹町建一所医院。
沈坤回到昆明请示医院领导。没多久,一行人到畹町考察,并决定在原先混板乡卫生院基础上,创建昆明市延安医院畹町分院心血管中心。
1992年6月,在总部医院和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畹町分院心血管中心筹建工作稳步推进。作为负责人,沈坤带领几个科室的20多名医护人员从几百公里外的昆明来到畹町,准备干一番事业。
沈坤说他始终记得当地群众热切的眼神,并许下承诺:“大伙放心,我们一定会把医院办好。”
可不到半年,沈坤生了大病,需要回昆明住院治疗。与此同时,年轻同事觉得离家远、不适应等,纷纷动起回去的念头。在多种因素制约下,总部医院不得不撤掉畹町分院。
畹町分院人去楼空之际,42岁的沈坤也面临走还是留的抉择:回去,发展前景更好,家人也需要他;留下,则意味着远离家人、收拾烂摊子。
没有人想到,沈坤这位省城来的医生最终不顾家人反对,决定即便单枪匹马也执意扎根畹町。
为此,他放弃了公职,还想方设法自筹资金25万元办起畹町仁慈医院。“就连当时上初中的女儿也把自己的零花钱拿了出来。”
沈坤说他的理由很简单:“承诺的事情就要兑现,不然对不起这个地方的老百姓。”
31年扎根边境一线行医
当年跟沈坤一起留下的,还有20岁出头的医院厨师徐光付。
再次回到畹町分院时,眼前的破败场景让两人心头一酸:垒起的土坯房倒的倒、裂的裂,院子里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接连好几天我俩都在院子里拔草,然后把能修的地方都修了。”徐光付回忆。
畹町仁慈医院当时缺医少药,很少有人会来看病。沈坤空有医术无处施展,干脆免费给老百姓看病。
医院没有药,等沈坤开好单子,顾不上做饭的徐光付就骑着自行车出去买药。两人就这样一个看病一个买药,坚持了21天。
此后,慕名而来的患者日渐增多。他们来的原因并不只是因为这里看病免费,沈坤高超的医术才是真正吸引他们的理由。
1972年,22岁的沈坤中专毕业来到昆明市延安医院工作。在这里,他有幸接触到很多外地大医生。沈坤虚心请教,加上肯吃苦、爱琢磨,很快在危重症救治方面表现突出。
畹町仁慈医院面临的第一个重大考验发生在1994年。当时畹町暴发伤寒,感染人数多。
此时,一心投入救治的沈坤却接到父亲病逝的噩耗。沈坤匆忙赶回送父亲最后一程。父亲头七还没过,得知医院接收的病人不断增多,沈坤没有半点迟疑,又匆忙回到畹町。
处理父亲丧事时,沈坤不小心跌倒,导致右脚骨折。回到医院时,他脚上还打着石膏。心疼他的村民自发从山上采来草药送他治疗。
病人太多,医院场地和设施不够,村民就自带板凳。“院子里有几棵梨树,我们就在梨树间串起铁丝,一根铁丝上挂了十几个输液瓶。”
沈坤说医护人员几乎三天三夜没有合眼,最终扛过来这场硬仗,并赢得老百姓的好口碑。
随后几年,畹町仁慈医院也曾一度面临困难。但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沈坤始终扎根边境一线办医行医,践行服务两国边民的初心。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畹町仁慈医院长期面临招人难、留人难的困境。沈坤干脆自己培养有志于提升边境医疗卫生水平的人。在他的鼓励支持下,徐光付于2002年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成为这里的一名医生。
近年,一些外地医生、医学生在畹町仁慈医院的感召下主动加入,他们中不少已成为各科室骨干。
十多年前被沈坤成功救治过的傣族姑娘美丽也在今年加入了医院。“不只是我,畹町的很多人或多或少都与这所医院产生了关联。”美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