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南农耕文明的大观园中,有一个承载客家人乡土情怀、展现客家人亦农亦商的特殊舞台,这就是耕牛交易市场,俗称“牛倌行”,这里的主角是耕牛交易的中介人,人们常称之为“牛倌客”。
讨价还价。
(相关资料图)
现场遛牛。
相牛识性。
圩日,是“牛倌客”们最忙碌的时候。他们大多饱经风雨,目光敏锐,极富耐心地穿行于耕牛交易市场的每一个角落,捕捉和创造商机。旁人看来,在耕牛交易中,“牛倌客”只是中介人,而实际上,他们主宰着交易的全过程。他们凭借特有的手艺和能说会道的嘴皮子,在相牛、议价、说合中促成卖主和买家成交。成交一头牛,“牛倌客”不仅可以通过分头议价心照不宣地赚取一笔差价,买卖双方还会按行规付给“牛倌客”约定的中介费。
“牛倌客”们靠手艺吃饭。他们经风历雨的脸庞上,沧桑中透出干练,厚道中透出精明。他们只凭眼睛看就能估准一头牛的体重,通过看牙口确认牛的年龄,对每头牛的开价要尽可能让买卖双方都能接受,而且又能利己。当一头牛准备交易时,几个甚至十几个“牛倌客”会围拢过来造势,一部分向着买家,一部分向着卖家,实质上却不互相拆台,只是为了制造一种让双方都感觉没有吃亏的交易气氛。在整个交易过程中,他们始终说的是行话,比如牛的重量以多少担表示,砍价不说数字,用“瞧头”“马”等外行人根本听不懂的暗语或手势表述。
看牙察牛。
客家牛市。
牵牛装车。
守牛待客。
“牛倌客”之间也存在激烈竞争。他们比的是手艺、口才和为人处事的智慧。在南康唐江镇“牛倌行”,晚清时期曾有一位名震赣粤两省的段姓“牛倌客”,他坐在家中前厅的太师椅上,只要看牛走一圈,就能报出牛的重量、年龄等,给出一个让买卖双方都合意的价格。因为心地善良、为人厚道,他在行业内威信极高。
农耕文明的历史长河,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牛倌客”,也形成了赣南独特的客家牛商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客家人早已不再像祖辈那样靠守着几亩薄地耕作刨食、繁衍生息,耕牛对他们来说也不再是安身立命的依托,但像耕牛一样吃苦耐劳的品格和像“牛倌客”一样“干一行、精一行”的韧性,却已深深植入客家人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
(邱运平/文 许朝阳 卢明亮 记者刘凯/图)
编辑:谢忠英 实习生彭译萱
值班主任: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