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诊现场。秦海峰摄


(资料图)

为推动县医院综合能力持续提升,不断满足县域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近年来,江西积极推动医联体、医共体等建设,持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大力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推进优势医疗资源下沉方式的变迁,让老百姓实现“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

把门诊搬到户外的香樟树下

“你哪里不舒服?”

“胸闷,盗汗,晚上经常睡不着,还有高血压。”

“这种症状多久了?以前看过医生吗?”

“有半年多了,看过医生,医生说是冠状动脉狭窄,也拿了药。但是吃了药,还是不见好。”

“你的症状并不是冠状动脉狭窄的典型症状,我建议你再做一个相关检查,如果能排除冠状动脉狭窄,那就要考虑精神压力的问题了。你可以到南昌找我,我给你加号,我给你写下我的电话。”

3月5日上午,盛国太7点多出门,驱车1个半小时来到江西进贤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的广场上义诊。

香樟树下,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听诊器,一支笔和一沓病历本,这是盛国太义诊的全部家当。

条件虽然简陋,但是挡不住求诊患者热情的高涨。义诊还没开始,盛国太的诊桌前就已经排了十多米的长队。

盛国太是江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的主任医师,还是江西省人民医院-省老年医院的院长、江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常务副院长。

从医33年来,走遍了江西省70多个市县,近千次到基层医院讲课、查房、义诊和手术等,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好医生。

沟通能力和医术同样重要

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 心脏与横膈膜之间叫“肓”,膏与肓是药力无法达到的位置,所以,古人用病入膏肓来形容病情严重无法医治。

现如今,人们把这个复杂凶险的疾病分支出一门新的科学——心血管内科。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介入手术的发展,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翻开了新的篇章,病入膏肓也不再让人谈之色变。

但是,心血管专业难度偏大,要求医生应急能力要强,很多基层医生对心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困惑。

所以,每次到基层义诊,盛国太的诊桌前总是人满为患。

参加义诊的患者多是疑难杂症,有的跑了很多医院都没有看好。对待这些患者,盛国太总是按照相关医疗规范,详细询问。

“做医生要有耐心,要学会和患者沟通,在轻松的氛围中,取得患者的信任,全方位了解患者的病情。一个医生如果沟通能力差,看病的水平也不会很好。”盛国太说。

相对于安静的门诊,广场上的义诊环境嘈杂,和病人沟通起来比较吃力,但是盛国太依然耐心十足。

“上午一共有三十多位病人,每位病人我都要看十分钟左右,碰到一些病情复杂的,时间可能还要长一些。患者来一次不容易,不看完不收摊。”盛国太说。

从“摆摊”义诊到常态坐诊

和以往的义诊相比,5日的义诊有一些不同。

在盛国太和同事们义诊的同时,江西省人民医院进贤医院正式挂牌,进贤县人民医院成了江西省人民医院全面托管的第一所医院。

根据双方签订的托管协议,江西省人民医院将对进贤县人民医院进行为期5年的包括人事、财务、运营管理等全托管式管理,三年内帮助进贤县建设具有三级医院水平的区域性医疗中心。

也就是说,对于进贤人民来说,从此,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

“以后就不用在这里摆摊义诊了,托管以后,我会经常到这里坐诊。不仅我,我们医院所有的科室的专家都会经常来坐诊。”盛国太说。

把门诊搬到广场,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校门口,是33年来盛国太义诊的常态。

如今,不定期的义诊变成了常态化的坐诊,患者不用在烈日下排队,盛国太也不用舟车劳顿,更不用因为条件简陋而无法为病人及时诊断而焦急。

从盛国太的义诊到坐诊,折射出江西推进优势医疗资源下沉方式的变迁,更是近年来,江西推进“大病不出县”,让老百姓实现“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的一个缩影。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 

“以技术和管理为纽带,由城市大型三级公立医院与县级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型医联体,为县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扩量提质、换档升级赢取了先机。”南昌市副市长王强表示。

根据近日江西发布的《江西省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江西将持续深化县域综合医改和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深入开展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行动,补齐基层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能力短板,构建县域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新机制。

到2025年底,江西省县级医院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急救中心将基本实现全覆盖,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设立发热门诊,力争各县(市、区)都有1-2家乡镇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服务能力,全省8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标准化公共卫生科,累计建成800个基层特色科室,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江西省卫健委将持续关注和大力支持院地深化合作,助力打造健康事业、健康产业和健康文化融合发展的典范之地。”江西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王水平表示。

(责编:毛思远、帅筠)

推荐内容